地理科普 | 超级工程,一座改变埃及国运的大坝
埃及是不幸的,东西皆为瀚海,沙漠面积占到了国土面积的96%。
埃及又是幸运的,正如希罗多德所说: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。
东边是红海和地中海,西边是撒哈拉沙海...
如果不是尼罗河,这里就是第二个利比亚
(图片来自shutterstock@AridOcean)▼
尼罗河自南向北贯穿埃及全境,为埃及提供了96%的可持续淡水,哺育了埃及96%的人口。这三个96%让开发利用尼罗河,解决“人—地—水”的矛盾就成为每一位埃及领导人最关心的问题。
这个问题贯彻埃及历史始终
在古代,尼罗河的安危更是关注统治者的安危
真是可载舟亦可覆舟
(图片来自:matrioshka / shutterstock.com)▼
想发达,修大坝
现代埃及之父穆罕默德·阿里在开疆拓土的同时,也认识到水利和农业的重要性。随着一系列运河、排水沟和堤坝的兴建,埃及农民第一次能在洪峰结束后灌溉他们的农田,这使一年内收获两到三季成为可能。有了充足的灌溉水源,埃及耕地面积也从203万费丹增加到312万费丹(1费丹约为6.3亩)。
水利设施(储水、运水、排水)的有无和优劣
决定了在两岸能创造多少农田
毕竟相比细细的尼罗河,两岸干旱的土地是无限多的
(图片来自:google map)▼
19世纪下半叶,埃及大国梦碎,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,成为英国的棉花地。为了让埃及种出更多棉花,英国翻新和建造了一系列水利工程,其中就有第一座阿斯旺大坝。为了区别于更出名的那座,这座水坝往往被称作低坝。
在阿斯旺大坝北边,其实还有一个“小坝”
不过在刚建的时候这小坝就是当时的大坝了
(图片来自:google map)▼
该坝建成于1903年,是一座浆砌石重力坝,用于灌溉与发电。虽然这座水坝防止水库淤积方面做得不错,采用“汛期排浑,非汛期蓄清”的管理方式,运行50年都没有淤积,但无奈洪水凶猛,低坝在1912年和1934年被迫长了两次个儿,坝高从29米变成53米,库容也增至50亿立方米。
重新加高中的阿斯旺大坝
(图片来自:Internet Archive Book Images/ Wikipedia)▼
1912年加高后立了新的纪念碑
(图片来自:SDASM Archives/ Flickr)▼
不过,加强版还是不太够高,1946年的洪水又几乎漫坝。但之后人们决意不再修修补补,而是在低坝上游另建一座更加宏伟的高坝。国王法鲁克一世还亲赴工地,把奠基石放在新水坝地基上。
1952年埃及邮票上的法鲁克国王
(人生结局比较凄惨)
(图片来自:rook76 / Shutterstock.com)▼
然而还没等开工,法鲁克王朝就于1952年7月23日被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。壮志凌云的纳赛尔也希望尽快让人民吃饱饭,让埃及变强大。而既能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,又能展现新政权的宏大气魄的不二法门,正是修建阿斯旺大坝2.0。
作为阿拉伯世界翻身的精神领袖
肯定要有足够的伟业来支撑
收回苏伊士运河是一项,尼罗河大坝是第二项
(图片来自:wikipedia)▼
再度建造大坝得到了埃及全民的支持,纳赛尔则称“阿斯旺大坝将把埃及带入天堂”。虽然士气因此高涨,但要建成大坝还需解决两大问题:其一,必须说服上游的苏丹;其二,搞定钱的问题。
谈判,选择与神庙逃亡
埃及与苏丹是同饮一江水的邻邦,苏丹还经历过英国、埃及的共管(埃及其实只是傀儡)。
1929年,埃及与英国签订《尼罗河水资源分配协议》:埃及每年可以使用480亿立方米的水量,苏丹则只能用40亿立方米。这悬殊的对比确实有点欺负人,但作为不太被看重的殖民地,苏丹只能任人宰割。
尼罗河毕竟是一条国际性河流
大家都在一条河里取水,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
英国殖民地时代,埃及显然比苏丹重要得多
所以埃及分配到的水资源比例极大▼
1956年,苏丹赢得独立,立马要求修改协议,并反对阿斯旺大坝的修建。
两国的谈判进展艰难,一直胶着到1958年才出现转机——不是握手言和,而是苏丹发生了军事政变。新上台的军政府在获埃及承认后态度缓和,准备投桃报李。
靠军队上台的将军政权比较担心合法性
所以也四处寻求合法性,北边的埃及是必须拉拢的
(图片来自:wikipedia@Dragiša Modrinjak)▼
1959年11月,两国签署了《1959 年尼罗河河水充分利用协定》。
大坝建成后,可利用的尼罗河年径流量预计增至840亿立方米,埃及(当时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)分得555亿立方米,苏丹则得到185亿立方米,剩下的100亿立方米留作蒸发和渗漏的损失。
另外,建坝形成的纳赛尔湖(水库)将淹没苏丹部分土地,两国也就此达成了共识:埃及赔偿1500万英镑,苏丹则负责在1963年7月前将居住于此几千年的六万努比亚人迁走。
阿斯旺大坝建成后
上游的蓄水区有一部分也在苏丹境内
(图片来自:google map)▼
但更难解决的,还是钱的问题,找谁借钱决定了埃及会站在铁幕的哪一边。
当时埃及政府迫切需要资金和武器来改变落后的经济,以及应对虎视眈眈的以色列。美英为拉拢纳赛尔,抑制苏联南下,答应提供军援,不过需要埃及加入美国策划的 “巴格达条约组织”。然而纳赛尔转头参加了亚非国家举办的万隆会议;以色列也不希望美埃走得太近,一直利用犹太院内集团施压。这都加深了两国的疑虑,武器交易也就此搁浅。
美国不可能放弃以色列
而当时的埃及及其阿拉伯盟友不可能与以色列和解
在对经济和军事援助极其渴求的情况下
倒向苏联是个合理的选择▼
令美国没想到的是,“求枪若渴”的埃及竟然转向苏联,双方在捷克斯洛伐克经过几个月的密谈,于1955年9月达成协议。
美国棋输一招,便打算资助阿斯旺大坝以挽回埃及。不过这次也不是免费的午餐,条件是埃及结束同苏联的军火交易,并与以色列媾和。对此,纳赛尔断然拒绝,并于1956年5月同中国建交。等到西方撤销贷款承诺后,纳赛尔立即决定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,用其收入填补建坝资金。
一方面,运河是埃及重要的财源
一方面,运河紧邻尼罗河三角洲
是埃及东面的重要战略防线
从哪方面来看,埃及民族崛起都不能没有这条运河
(图片来自:TommoT / Shutterstock.com )▼
这惹得英法恼羞成怒,纠集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。战争的结果我们都已知道:埃及输掉了战争,却赢得了苏伊士运河和阿拉伯世界首领地位的合法性。
此时,苏联再次伸出橄榄枝,1958年和1960年,双方就援建水坝第一期和第二期工程达成协议,苏联将为此项工程提供贷款共十四亿卢布,并派出5000名工人帮助修建。
对于苏联在中东战略上的巨大成功
玉米晓夫同志感到满意
(图片来自:wikipedia)▼
其实50、60年代是埃及与苏联的蜜月期,阿斯旺大坝更是两国友谊的见证。赫鲁晓夫和波德戈尔内都曾出席大坝相关典礼,纳赛尔还获得过列宁勋章。大坝不远处矗立着莲花状的埃苏友谊碑,上面刻有两国的国徽,诉说着当年的往事。
阿斯旺大坝纪念碑也确实融合了
埃及和苏丹两国的纪念碑建造风格
(图片来自:Sanatana / shutterstock.com)▼
1960年1月9日,埃及人民期盼已久的阿斯旺大坝终于开工!
不过大坝想要建成,还得摆平古埃及的神仙。
阿斯旺保留着20多座珍贵的古庙,然而眼看纳赛尔湖要吞没一切,埃及却无力保护古迹,只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求助。于是,一场空前绝后抢救古迹的行动被发起,51个国家做出了反应。
1923年神庙旧影
(图片来自:wikipedia@Brooklyn Museum)▼
要拯救的古迹中,规模最大的是阿布辛贝勒神庙,其搬迁工程也最为浩大。这座神庙有3300多年历史,由拉美西斯二世在此修建。神庙凿入岩石山窟60多米,每年只有在其生日(2月21日)和登基日(10月21日),旭日的霞光才能射入庙廊,撒在法老和神明的石像上,这一奇观被称作太阳节。
(图片来自 UNESCO / Wikipedia)▼
为了给它搬家,有人计划用千斤顶将25万吨的神庙举高高;还有人准备巧借浮力用船把神庙漂出去。但这些方案都不太保险,最后还是采用了最麻烦的化整为零法:工程人员用链锯而非炸药移开庙顶的岩山,依神像的形状绘制切割线,还给切割线贴上保护绷带,将神庙切成1050块大石块。
被分割的拉美西斯大帝
(图片来自Per-Olow / Wikipedia)▼
运送到安全地带后,工程人员运用最先进的测算手段,重现了太阳节奇观(虽然还是晚了一天);还复现了覆盖庙宇的岩山。
这场“神庙逃亡”一直持续到1980年,最终22座庙宇得以保全,还入选世界文化遗产。
搬到了附近的高地上
(图片来自:rayints / shutterstock)▼
值得一提的是,由于美国与埃及关系缓解,还在古迹抢救中出力不少,1965年埃及特地将丹铎神庙赠送给美国。神庙远渡重洋后在大都会博物馆安家落户,成为镇馆之宝。
现放置于大都会博物馆内的丹铎神庙
(图片来自:Maurizio De Mattei / Shutterstock.com)▼
功臣还是罪人?
神仙忙着搬家的时候,阿斯旺大坝也在紧锣密鼓地施工。
1967年10月,第一台机组投入运行;1970年7月15日全部机组安装完毕并投入运行,同年工程全部竣工。阿斯旺大坝虽说影响了埃及的内政外交,但作为“全村的希望”,埃及人民最关心的还是它能带来什么。
纳赛尔同志亲自督工的标杆工程
(图片来自:wikipedia@Bibliotheca Alexandrina)▼
阿斯旺大坝为黏土心墙堆石坝,全长3600米,最大坝高111米,其体积相当于17座胡夫金字塔。而纳赛尔湖长500多千米,总库容达1689亿立方米。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工湖,纳赛尔湖可吞下尼罗河一年的径流量,有效调节了河水。
绝对称得上是埃及的百年大计不止
(图片来自:burakyalcin / shutterstock.com)▼
1964年,大坝才完成了一期工程,就挡住了当年的洪水。之后大坝又几度救主,助埃及免遭1975、1988和1996年的洪水,躲过了80年代中期给整个非洲带来沉痛灾难的严重干旱。水库吸收了绝大部分上游河水携来的泥沙,让下游河道淤积显著减少,航道吃水深度增加到1.5—1.8米,使全年通航成为可能。
(图片来自:Adwo / shutterstock.com)▼
在发电上,大坝同样起到重要作用。阿斯旺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,设计年发电量100亿千瓦·时。阿斯旺至开罗的500千伏输电线路,将全国的电网连成一体,让埃及电气工业焕然一新。巨大而廉价的电能让埃及40000多个村庄进入电气时代,甚至有余电供给邻国。
电,埃及工业化的基础
(阿斯旺发电厂,图片来自shutterstock@RILL)▼
此外,大坝建成后,埃及政府得以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开垦,全国耕地扩大了53万公顷。大量耕地得到常年灌溉,进化为一年两熟或三熟。纳赛尔湖还成为埃及的渔业中心,1981年鱼产量就达到3.4万吨。
(图片来自:Elzbieta Sekowska / shutterstock.com)▼
阿斯旺大坝在防洪、灌溉、航运和发电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,堪称埃及现代化的起点。
不过,由于当时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,大坝确实对自然造成了一定不利影响。而且,由于大坝诞生于纳赛尔主义和苏联援建,自然不招西方媒体待见。这些因素让大坝自落成之日就饱受争议。
苏埃友谊纪念碑,为了纪念阿斯旺大坝的建成
(图片来自:Olga Vasilyeva / Shutterstock.com)▼
首先是泥沙问题,有人批评大坝拦住了下泄的泥沙损害了土壤肥力,让埃及严重依赖化肥,以及海水倒灌。于是,埃及于1981年专门成立了海岸保护局,采取了修建防波堤、护岸等工程,取得了一定效果。
还有人批评阿斯旺大坝导致土壤盐碱化和水涝,以及威胁到卢克索和开罗的历史遗迹。不过调查发现,盐碱化和水涝主要是因为农田排水不当。为此,埃及于1971年启动了尼罗河三角洲排水工程,建立了庞大的地面排水系统。尽管这一工程耗资超过了建坝成本,但相比于大坝的贡献还是值得的。
人们还抱怨大坝修建后,尼罗河中的水草开始疯长,进而影响航运和渔业,滋生血吸虫病和疟疾。埃及政府也很重视该问题,成立了水草控制和渠道维护研究所,采取了手工、机器、生物等除草方法,有效降低了水草影响程度。
1985年,纳赛尔湖附近发生了5.6级地震,又引发了人们对大坝安全的关注。于是,美国和埃及开展了地震活动和大坝安全的评估,研究表明,即使发生7级的最大潜在地震,也不会威胁大坝的安全。
关于阿斯旺大坝的讨论仍在继续,但我们可以确定,没有哪个工程像阿斯旺大坝一样,对一个国家产生如此重要的意义。在埃及一穷二白的时代,阿斯旺大坝给了埃及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埃及人民站起来的底气。
埃及人口最近突破1亿,养活这么多人大坝功不可没。正如密歇根大学与埃及科学院进行了8年联合研究,所得出的最终结论:阿斯旺大坝虽然存在一些副作用,但仍是埃及经济史上最佳的投资。
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地球知识局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猜你喜欢1. 招贤纳士 |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
2. 竞赛通知 | 关于举办第十八届SuperMap杯高校GIS大赛的通知3. 地学快讯 | 广州大学张新长教授:“金课”建设与慕课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4. 佳文赏析 | 李玉恒 刘彦随:近百年全球重大灾害演化及对人类社会弹性能力建设的启示